【聚焦】选准主赛道!“大”“小”相结合!荣昌做好工业转型升级大文章
今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荣昌区被国务院表彰为“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实施技术改造成效明显的地方”。
全国仅有9座城市获此殊荣,其中包括深圳、厦门、合肥、青岛等经济特区、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
荣昌高新区企业华森制药第五期GMP生产基地
荣昌为何能名列榜单?
“大小齐抓”成为荣昌取得成功的关键要诀。荣昌区经济信息委负责人介绍,“大小齐抓”既要做好“小”的文章,也要做好“大”的文章,找准“主赛道”,做到“因小得大”“大小结合”。他举例说,荣昌区从“个小体弱”的传统特色产业入手,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推动产业由弱到壮,推动产业结构迈上中高端水平,最终走出了一条“因小得大”的转型升级之路。
“十三五”时期,荣昌区招商总额达2982亿元,每年实施工业项目100个以上,工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因工业经济“基本盘”的有力支撑,荣昌经济实现快速发展。2019年、2020年,荣昌经济增速连续两年保持全市第一。
上接“天线”,下接“地线”
精准选好工业转型升级“主赛道”
实际上,不放过“小机会”的“大小齐抓”曾是荣昌过往的一种无奈之举。荣昌区位于重庆最西端,与四川省交界,素有重庆“西大门”之称。过去,重庆各区县对投资的吸引力,是以重庆中心城区为圆心、往外层层递减的,受地理区位因素影响,荣昌的招商引资工作曾经面临很多困难。
他回忆说,在荣昌所在的成渝高速公路沿线区县之中,紧邻中心城区的区县在招商引资上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最后到了荣昌就只能“就米下锅”。
正因如此,2016年以前的荣昌,工业基础还非常薄弱,产业结构以制陶、食品、饲料、兽药等传统产业为主,普遍个体小、科技含量低。
2016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这让荣昌区委、区政府“嗅”出了一丝战略机遇,认为成渝两地即将进入“相向发展”新阶段,位于川渝交界的荣昌区将会凸显出“两边吃糖”的“桥头堡”优势,由此决定调整“主赛道”、下好“先手棋”,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荣昌该选择怎样的“主赛道”?
荣昌没有好高骛远、盲目追求“高大上”,而是将重点放在食品、医药、陶瓷、服饰、电子信息、农牧高新等传统产业。一方面,荣昌的这些产业虽然“个小体弱”,但有一定基础,比无中生有发展新的产业难度要小。另一方面,这些产业大多具有荣昌特色,更接“地气”,易于差异化竞争。比如,荣昌陶、荣昌夏布、荣昌折扇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还是全国唯一的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的永久会址。
况且,大和小是可以转化的:一方面,积小可以成大,小企业聚集多了就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另一方面,小企业也可以成长为大企业。
华森制药就是在荣昌这块土地上由小变大的:1996年华森制药成立之初,只有10万元启动经费,是一个一无厂房、二无产品、三无人才、四无市场的“四无”企业。20多年来,荣昌对这个企业不放弃、不抛弃,持续不断地扶持它发展壮大,使其在2017年10月成功登陆深交所主板。2020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8.8亿元。
“没有落后产业,只有落后技术!”荣昌区认为,只要准确把握制造业发展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区域化的趋势特点,着力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招商引资下“硬功夫”,营商环境提升“软实力”
走出集群化、特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快速度”
“主赛道”已经确定,荣昌各级各部门咬定目标不放松,把区委、区政府的决策变为坚定的执行力,一方面在招商引资上下“硬功夫”,另一方面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提升“软实力”,形成了签约项目源源不断、施工项目热火朝天、投工项目接二连三的生动局面。
在招商引资方面,荣昌设立食品、医药、陶瓷、服饰等10条产业链,选定10名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链长”,精准绘制产业招商全息图,围绕延链、强链、补链精准招商,并设立长三角、珠三角、闽台3个驻外招商工作组长期驻点招商。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荣昌开展营商环境大清理大整治大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后补”,实行包片指导员、企业驻厂员、防疫督导员“三员”制度,持续开展“百名干部进企业”活动,创新推行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获评“中国营商环境十佳示范城市”,营商环境观察员制度获评全市十佳范例。
大批项目的陆续建成投产,推动荣昌工业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形成一链、辐射一片”的产业发展体系,走出了集群化、特色化、智能化、高端化“快速度”。
重庆唯美陶瓷有限公司
地砖生产车间全自动智能检测工序
在陶瓷产业上,新引进中国卫浴家居龙头企业之一的惠达卫浴、全国最大的玻璃器皿生产企业上市公司德力玻璃、全球先进陶瓷生产线企业——唯美(马可波罗)陶瓷、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日用玻璃企业华兴玻璃,获批全市唯一的陶瓷产业园,跻身全国高端陶瓷主产区行列,成功创建中国西部陶瓷之都。
重庆眼镜产业园
在服饰产业上,眼镜产业从无到有,已成功引进浙江方氏眼镜、大爱成、深圳德馨光学等企业30余家,具备年产各类镜架1000万副、各类镜片3000万副生产能力。围绕打造以夏布为特色的服装生产出口基地,先后引进无锡尚上、重庆熙妮、中伟体育等大型龙头企业,推动形成从苎麻种植、脱胶、印染到夏布精加工、线上线下销售的全产业链,服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在食品产业上,引进重庆琪金食品集团、紫燕集团、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煌上煌食品、重庆椿林食品等一批知名企业。2020年,荣昌规上食品企业增至74户,实现产值214.3亿元。
在医药产业上,引进华派生物、海尔生物等资本,推动澳龙生物、永健生物、三大伟业等企业重组发展;香港上市公司先锋医药成功落地;华森制药成功上市,第五期新建GMP生产基地顺利投产。荣昌现已拥有威地美、甘桔冰梅片、都梁软胶囊、羊包虫疫苗4个单品种上亿元的药品,“威地美”在国内铝碳酸镁片市场占有率超过90%。
荣昌在重点做好“小”字文章的同时,在“大”上也取得了满满的收获。2019年,荣昌引进占地1000亩、总投资150亿元的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项目。该项目从签约到开工只用了69天,从开工到投产只用了345天,至今已落户弘耀电子等企业34家。
位于重庆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的
弘耀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与此同时,荣昌以增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大力支持企业通过产学研协同创新,国家、市、区级创新平台梯次发展,至今已建成国家、市级创新平台达到93个,新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个、隐形冠军2家、小巨人企业1家,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3家、市级科技型企业877家、专精特新企业17家、瞪羚企业3家、牛羚企业5家。
大力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企业实施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加快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等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仅2020年,荣昌就实施工业技改项目139个,完成投资73.05亿元,增速195.9%,累计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129个,建成10个数字化车间和1个智能工厂。
构建“一城一区五中心”科技创新格局
全力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今年3月,全国农业领域首个、重庆市第一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正式获批。该中心总部设在荣昌,由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牵头,联合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江西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牧原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建,以及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等19家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协同建设。可以说,这个中心集合我国生猪全产业链最强创新阵容,堪称科技创新“国家队”。
尤为重要的是,2020年,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把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荣昌被定位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城市,并被纳入重庆主城都市区范围,为荣昌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和市场机遇。
为此,荣昌将对标对表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两中心两地”要求,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力打造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十四五”时期,荣昌将充分发挥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国家高新区等“国家队”作用,充分发挥陶瓷、电子电路、医药等生产制造优势,加快构建“一城一区五中心”科技创新格局。
荣昌全力打造国家畜牧科技城
崔力 摄/视觉重庆
“一城一区五中心”就是以国家畜牧科技城和荣昌国家高新区为主平台,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电路创新中心、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创新中心。荣昌的目标是,到2025年,初步形成畜牧、陶瓷、电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和核心功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十四五”末工业总产值超过全市增速平均水平,形成以食品、医药、陶瓷、服饰为主的千亿级消费品工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达到700亿元。
赵童 王琳琳
图片除署名外由荣昌区委宣传部提供
推荐阅读
来源/重庆日报 文字编辑/彭云
新媒体编辑/林彦志
编审/李娟 值班编委/张成杰
副总编辑/薛晓霞 总编辑/胡高彬